【背景介紹】訓練大腦而非製造水桶💓,用科學的方式培養未來的學生,反映了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ness, SC)本科教學改革的基本精神🧻。SC本科教學改革運動始於1980年代,席卷了美國所有高校,這場運動目前仍在繼續。它提出了新的教學範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改善了美國的本科教育,為美國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並使美國成為很多國家本科教育改革的榜樣𓀃。目前很多中國高校也希望開展類似的本科教學改革♣️,希望了解美國這場改革的情況。
這部分討論兩個問題🏄🏼:①兩種本科教學模式及其哲學,②SC改革的性質與範圍🗳。
首先限定範圍。美國的undergraduates通常指中學畢業後18歲至24歲、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各類大學生,包括攻讀四年製學士學位和兩年製副學士學位的學生,這略近於我們的本專科學生,為表述方便⏺,本研究用“本科生”指代。這個定義不包括超過25歲但仍在接受本科教育的成人學生𓀜,也不包括研究生,盡管他們所受教育也都屬於高等教育🔏。限製在這個年齡段是因為這個年齡段屬於青少年後期或成人早期。這個年齡段的青年人有特定心理特征和發展需求,從而對本科生教育有重大影響🦃,需要我們從發展科學和學習科學兩個角度思考本科教學問題💂🏽♂️。這兩個領域的進步改變了對傳統本科教學的認識,促成了SC改革🚄。
1.兩種教學範式及其哲學。1998年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出版了一份研究報告🚧:《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高德娱乐》👩🦯➡️。這是首次把腦科學🤵、心理學、教學經驗、高德娱乐教育四個主題放在一起,研究“人是如何學習的”這個基本問題。這本書是美國SC改革的一個裏程碑👩🏻🦽➡️。但當2002年它被翻譯成中文出版時,幾乎沒有引起註意(見圖1)。當時全國高校都在忙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教學根本就排不上日程,哪裏還管什麽SC改革。
2005年教育部決定開展本科教學評估🧑🏽🍼,通過評估促使高校關註教學質量🚹。我參加了十余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本科教學評估。在這些評估中我註意到,境內外專家對什麽是教學質量和如何評價教學質量有不同看法🌶👩🏽🍳,出現了兩種教學質量觀♎️。境內專家比較註意教學條件和教學過程管理規範性,而境外專家比較註意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評估中境外專家不約而同地建議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采用SC模式。由於教育模式不同,對同一問題的看法也不同。例如,倘若一所高德娱乐土地校舍不達標但教學效果好,應該給這所高德娱乐掛黃牌嗎?如果教學內容完全由教師決定,教案只有教師教法而沒有學生學法🧑🏻💼,這樣的教案符合規範但值得倡導嗎🖖🏿?這些問題引起了我對兩種教學模式及其合理性的註意。
傳統教學模式在歐美叫傳授範式(instruction paradigm)或傳授主義(instructionism)①⬅️。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安德魯斯以撒米餵雞喻之:我有一把米和一群雞。我每天給雞撒米,它們圍著我搶食📞。我只管撒米,但並不知道每只雞是不是要吃、喜不喜歡吃、實際吃了多少🦥🤏🏻。幾個月後給它們秤體重,決定是否讓它們畢業1️⃣。
這種模式在中國叫“三中心模式”🧙🏻,即“教材為中心、教師為中心🤵♀️、教室為中心”。相比之下,中國的三中心模式更易於理解👳🏼♂️📃,因為它點出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三個基本特征🤛🏼,即教師在教室裏講教材,基本如此🤓。
傳授模式是由來已久的老傳統👨🏼🌾。唐代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與“授”正是傳授範式的基本特征。中國的傳授法可以追溯到漢代的經學時代。一旦把某些文本規定為“經”👩🏻🍳,並以經為學👩🏿🦲🌀,教師就只能照著講了。有不同見解的人只好在“註”上下功夫💆🏼♂️。註的本意是註解經文文本🙆🏻♂️,是“我註六經”😑;但另有想法者則借註釋講自己的觀點,結果是“六經註我”。但即便是“六經註我”🟰,也不允許改變“經”的根本地位,仍然要以教材為中心。經和師相比🤙🏻,經更根本,師只是傳經的工具。因此“三中心說”第一句一定是“以教材為中心”,然後才是“以教師為中心”👮♂️。高度關註教材和教師是三中心說的基本特征🖌。
西方的傳授主義也源於他們的“經學時代”。從基督教在歐洲一統天下起,一直延續到文藝復興🫸🏼。做法也和中國類似,把某些文本規定為經典,以經為學。教就是講經和釋經𓀉,學則是抄經和背經🍧🙆🏿♀️。
近代科學革命打破了宗教權威,否定了古典經文的權威,可結果是科學取代了宗教成為新權威,傳授模式乃被因襲下來。要想知道這個模式對當代大學教學有多大影響,只要看看周圍有多少教師在用這種模式教學就知道了🧙🏽♀️。
傳授模式雖然由來已久且勢力強大🤦🏻♂️,但它並非唯一🫥🏃🏻。中西方高等教育史上大概出現過五類高等教育,各有其獨特教學模式。
一是上面所說的經學高等教育🫧。其基本教學法是教師講經與釋經,學生抄經與背經🫄。當某種文本無論以何種原因而被規定為權威經典時,都會采取這種教學模式。
二是技術技能教育。這類高等教育誕生於近代工業革命,與工業化歷程大體同軌。首先出現在英國🦴🪝,然後是德國,後傳到美國和中國🧔🏿♂️𓀗。這類高等教育脫胎於中世紀的行會學徒製。由於行會學徒製不能滿足工業化發展的大量人才需求,於是英國引進高德娱乐製度來培養技工🤴🏿,辦法是在保持實訓實習等訓練環節基礎上🩷,在課程中增加基本文化與科學教育,這就是今天工程技術類專業的基本教育模式。這種模式適合於各類以技術技能訓練為主要目的的人才培養,它主要用於工程技術類人才培養,也適用於臨床醫生👨🏿🌾、護理、音樂、美術等對技術技能有特別要求的專業領域。技術技能型教育在美國很受歡迎🚈,實用主義是這類教育的靈魂🚖。1860年代,美國通過《莫雷爾法案》而建立的大量州立大學和農業機械學院都屬於這類教育。今日的專門職業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中很大部分都屬於這類教育🛞📿。
由於傳統社會等級思想,近代英國和德國都比較歧視這類教育🧑🏼💼。最初以缺少學術水平為由把這類教育排斥出高等教育🐸👃,如英國的技術高德娱乐系統和德國的實科中學系統🙀。直到1960年代後才逐漸把這類高德娱乐納入高等教育,變成各種工程技術學院和應用技術學院。迄今它們在歐洲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學術地位仍然比較低🐔。
SC改革促使人們重新認識和發掘這類教育並取得可觀成就。如在傳統學徒製基礎上提出了認知學徒製理論就是一例🎰。實踐研究部分會看到,很多新教學法即源於此類教育👩👩👧。
三是科學高等教育。這種模式主要是德國創造的🚹。19世紀末科學已經形成其特有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並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德國爆發的以鋼鐵、化工、電力為中心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充分顯示了科學對人類生活的重大價值和意義。於是科學知識體系與科學方法開始取代經學傳統成為學術發展的主流。科學高等教育應運而生🥓。科學知識方法論有兩個支點,一是實證方法,即要求以系統觀察與實驗來確立知識的真理性和普適性,經過實證檢驗的知識叫實證知識。二是強調理性和邏輯(數學)🧑🏽🎨,用邏輯方法在實證命題之間建立聯系,構造知識體系。以實證與邏輯為基本方法的科學教育系統出現在德國大學之中。19世紀德國大學科學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講座🚶♀️➡️、研究與實驗,也包括系統實地考察和調查👨🏿🎓🤦🏼。
德國人認為大學前的基本文化教育應該在高中階段完成,與實科中學相對的文科中學就負責這類教育。但19世紀時美國中學系統很差🤾🏽,不足以承擔基礎文化教育,於是這部分教育就進入學院和大學♉️,成為今日美國大學前兩年的通識教育部分🤒🙆🏽♂️。直到今日👂🏼,美國大學的“基礎加專業”要學四年,而歐洲大學只關註專業教育故學製三年②⚄。無論哪種模式,科學教育都強調對實證知識的系統掌握和以實證與邏輯為主的科學方法訓練。
四是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以心智訓練為目標的自由教育在中西歷史上都可謂歷史悠久🙇🏽♂️,遺產豐富🎡。在西方🏃♀️,始於古希臘的自由民教育,最初目的是訓練自由民之心智🌁,以便使其能更好履行其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後來自由教育演變成對社會規範和人類精神價值的思考和心智(mind)的訓練🧑🏽🍳。把動物的人培養成文明的人,“文明”一詞則包括理性🩲、道德👥、審美等人類文明品質🤽🏼♂️。
美國高等教育史家維賽認為自由教育和科學教育有兩個重大區別🍻🧘,科學教育追求知識,而自由教育追求知識的意義;科學教育旨在培養專家(specialist)💈,而自由教育旨在培養有自由精神的人(free mind)。這使得自由教育與科學教育在教學模式方面有很大不同。首先是目的✵。知識在科學教育中是“歸宿”,而在自由教育中只是“材料”,用於引發對價值和意義的思考。思考出什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的心智是否在思考中得到發展,這才是自由教育的目的。很像中國古代哲學家王弼說的“得意而忘象”,“明象”僅為手段🤞🏿,“得意”才是目的🔕。因此,哪怕對同樣的主題,科學教育和自由教育也可以非常不同🚥。比如研究歷史💁🏻,科學教育關註歷史事實,重點是搞清楚歷史真相;自由教育則強調歷史意義,重點是歷史有什麽啟示🧑🎤。前者是歷史科學,後者是歷史哲學💁🏿♀️。前者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科學方法,後者培養學生的歷史感覺和審辨能力。其次是方法。由於目的不同👩🏻🦽,思考方式也不同🫃🏿。科學強調觀察與實驗,包括實地考察;自由教育強調解釋方法,根據史實發掘意義。科學思維強調聚焦,圍繞問題進行研究🚑,以百器而攻一玉;自由教育強調聯系和發散👕,聯系與發散的廣度和深度🦹♀️,是評價思維能力的關鍵。三是結果。科學思維強調結果,是結果導向的;自由思維強調思辨,是思維導向的。對自由教育🪣,思考到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智(認識欣賞真善美的能力)是否得到訓練和發展,人之為人的潛力能否得以實現。正是這些基本差別,造成了這兩種教育乃至是兩種文化的根本差異。
兩者的教學法也很不相同。科學教育強調講座♠️、實地調研與實驗🧏🏽♀️;自由教育會強調廣泛閱讀🤹🏻♂️、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性寫作。科學教育把教科書當客觀知識講🥓;自由教育把教科書當寓言講。一位在精英文理學院教哲學的教師告訴我,他把《荷馬史詩》當教材🫴🏻,用寓言方式講荷馬,用《荷馬史詩》講人類命運的不確定性以及英雄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展現的領導品質與才能。他相信,如果他的學生今後在生活或事業上碰到挑戰🧛,他們一定會到《荷馬史詩》中尋找智慧來應對挑戰!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麽自由教育會重視文史哲及一般科學類課程🔸,因為這類課程中包含著最大量的人類經驗和思考,最適合發掘和展現人的知情意與真善美。為文明社會培養文明人,這才是自由教育的理想。
五是高等工程教育。不同於瓦特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電力🚖、冶金🤞🏼、重化工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實驗室科學為基礎的,此後科學方法和技術教育結合,產生高等工程教育。由於工程技術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基礎科學、應用科學、技能技術、人文社會科學都為高等工程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二戰後高等工程教育發展加速,成為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高等工程教育因此成為高等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高等工程教育有三個顯著特征🚗:實踐性↔️👨💼、綜合性和創新性。實踐性指工程師要把設想的東西實際做出來👋🏿;綜合性指其與科學、技術👰🏼♂️、人文、社科等領域均廣泛聯系👨🏽🦳🌰,工程師需要所有這些方面的知識;創新性指工程的本質是通過創造來改變世界,如空氣動力學奠基人馮·卡門所說🎶:“科學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師創造未來的世界。”
在當代社會中✌🏻ℹ️,由於工程教育對於任何國家的極端重要性🧑🏿⚕️,工程教育上述特征因此日益彰顯並得到廣泛認同,其改革一直走在各大專業前面,創造了許多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如JBL模式、CO-OP模式、CDIO模式👩🏻🦳、3+1模式等等🌒。它們既是SC改革的結果,也是SC改革的最佳範例💇♂️。具體內容將在實踐部分介紹。
以上各類教育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中也都存在。春秋時期中國產生了老子🍋、孔子、莊子🏄🏿♂️,和西方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大抵同時,屬於人類文明的“覺醒”期,也是自由教育的誕生期。他們的學術思想和教育方法🧛🏻🧋,分別尊為中西方文明的源頭活水👩🏻🦽➡️🧑⚖️。秦始皇後中國進入封建時期,漢代尊孔讀經開啟經學時代🚵🏻。此後正統官學和以入仕為目的私學基本都以經學教育為主要形式💙⛴。但中國的自由教育傳統從未消失🚥,一直以遊隱形式存在,或可稱為“遊隱之學”🦸🏻。王朝強大則遊隱之學式微,王朝式微則遊隱之學興盛。直到蔡元培從德國引進學術自由思想👨❤️💋👨🍢,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政策,西方自由教育才正式進入中國大學,成為當代中國大學的重要傳統之一。技術技能教育在中國古代也長期存在🧰🛏,春秋墨家和工商百業中源遠流長的學徒製🎅🏼,都是中國古代技術技能教育的表現。西式工程技術教育於鴉片戰爭後引入中國,如北洋大學和交通大學。隨著中國現代化和工業化的發展👩👩👧👧,這類教育如今在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系統中已占據主要地位。中國古代是否有科學和科學教育是學界長期爭論的問題,但西式科學教育是由蔡元培等民國初期教育家們引進中國的。當年蔡元培想把工科、商科🐅、法科等學科統統趕出北大👸🏼,可見其心中的大學教育實際上是科學教育與自由教育🏬。這種崇尚科學教育與自由教育的傳統,至今對中國大學有重大影響。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註意到歷史上存在過五種高等教育及教學模式,而非僅傳授模式一種。即使傳授模式占統治地位👩🍳,其他教學模式也依然存在並各自發展,並在美國的SC本科教學改革中發揮作用,很多新教學法就源於這些教學模式。
為什麽傳授模式會占統治地位?多數學者認為是現代工業化的結果🧙♀️。工業化過程需要大量專業人員💎,只有通過高德娱乐製度才能大量培養🧝🏿,結果大學采用了流水線工作模式⚠️:批量招生、按序加工✨☢️、統一檢驗、蓋章出廠。它基於工業化流程💺,而非教育之合理性。
就大學而言,我認為還有一個原因,即紙為信息媒介和書的稀有性。古代信息和知識的基本載體是書。做學問需要書🤒,盡可能多的書。古代製書成本很高7️⃣,故書很少,只有少數機構有能力大量收集。這些機構建成最早的圖書館。學者為了讀書就向圖書館聚集;學生為了求學則向學者匯集,於是形成了三個同心圓🦶🏻:圖書館在中心,其次是學者,最外圈是學生,這就是古代大學的形成機製。西方大學始於修道院,中國大學興於藏書樓,皆源於此。即使今日仍然可以看到大學對書的崇拜。如今大高德娱乐園布局多是以圖書館為中心,其外環繞教學樓🤹🏼♀️🪆,最外層是師生生活設施➿。大學最愛炫耀的建築也是圖書館,願花大錢修圖書館,因為圖書館越高大堂皇🤹🏻♂️,意味著高德娱乐的藏書越多,暗示著高德娱乐的師生質量越好。大學的建築布局體現了大學對書的崇拜💪🏼,是意識形態物質化的表現😸。
當前信息革命為什麽會威脅到大學🙂↔️?就是因為IT革命用電子信息取代紙質信息🚴🏽♂️,用數字化取代紙傳遞信息🥯⛷,這直接威脅了大學的核心價值。由於電子信息可以即時傳遞、無限復製、價格低廉,這對大學的傳統組織和工作模式構成威脅。如今信息無處不在,隨意可得,打破了大學和教師對知識和信息的壟斷,從而引發大學危機。有人預言大學會消失👴🏽,但我認為未來大學一定會繼續存在🚆,但不會以今天的形式存在。只要看看今天學生如何學習、教師如何研究,就可以預見大學的未來形態了👩🎓👛。信息革命對傳統大學有釜底抽薪的影響🕯,這一點無論怎樣強調都不會過分。這個問題將在教學技術與環境部分討論。
傳授模式在長期存在中也發展出了一套知識哲學和教學哲學。它包含三個基本假設:①假定知識是某種客觀存在,可以像客體一樣被傳遞,在傳遞過程中知識性質不變。據此,教學被解釋成為教師把知識傳遞給學生,學生從教師那裏接受知識。教師是施動者👩✈️,學生是受動者👨👩👧👦。知識可以脫離背景而存在🎰,實驗室裏產生的知識可以在教室裏傳授🦸🏼♂️👩🏽🎤。②假定知識是原子化的🗂,可以分拆和組裝並保持性質不變。據此,教師可以把知識分解成若幹知識塊和知識點,按高德娱乐和教師的時間表和組織方式來傳遞,只要保持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順序不變即可。至於學生認知特征、先有經驗、認知需求、學習方式等,均不重要。③假定知識是線性積累的。據此,教學猶如倒水,教師灌得越多😉,學生裝得越多™️。
這套知識假設並非無源之水♐️,它源於近代科學的實證知識觀。實證知識觀始於近代科學,源遠流長。其最後集大成者是邏輯實證主義🪂。19世紀自然科學在知識領域的勝利使得一批哲學家們設想要為科學知識體系建立一個永恒的基礎🛌🏽。他們註意到,科學的基本方法是實證和邏輯。他們假設:①理想的科學知識應當是普適和絕對客觀的🎀;②所有的科學知識都應該可以由低向高構成一個邏輯體系👩🏽⚕️。實際研究中產生的知識之所以會出錯,是因為不夠“幹凈”👩🏼🍼,要麽實證環節出錯💔,要麽邏輯環節出錯🙅🏼♂️。因此他們要設計一套方法,以建立一套能保證科學知識體系普適和絕對客觀的方法體系。他們設計的方法有兩個基本點💷:①任何進入最終知識體系的經驗命題🫔,都必須經過嚴格實證檢驗(觀察與實驗)。經過實證檢驗的知識命題稱為原子命題。②建立一套邏輯🏋🏼。這套邏輯能保證在推理中命題真值保持不變。這樣♘,如果所有原子命題是真的,通過邏輯推理又能保持真值不變🌈,由此建立的科學知識體系就是普適和絕對客觀的。只要這個邏輯體系完備📙,能夠包括所有科學命題🪸,那麽最終形成的整個科學知識體系就一定是普適和絕對客觀的。由於他們的方法基於實證和邏輯,因此他們被稱為邏輯實證主義。
邏輯實證主義當年紅極一時👨🏫,其領軍人物包括大名鼎鼎的哲學家卡爾納普、石裏克、羅素、維特根斯坦等。公正地說🍠,這個哲學能紅極一時🦹🏿♀️,說明當時知識界對存在並構建絕對客觀和普適的科學知識體系的普遍信仰和強烈渴望。然而,實證可以是絕對客觀的嗎?存在無限且完備自洽的邏輯體系嗎🧓🏿✴️?這是當時在天邊飄蕩的兩朵小小烏雲📗。無論如何,在實證主義大勢所趨的形勢下,傳授主義納其為知識哲學基礎,實在是非常自然的事🤙。
然而很不幸,那兩朵烏雲很快就演變成了暴風雨。邏輯實證主義遭遇了認知心理學和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的顛覆性挑戰。前者證明🚻,人類認知不可能絕對客觀,其中必然包含主觀因素;後者證明,邏輯實證主義所期待的那種邏輯體系🙌🏽,完備則不自洽,自洽則不完備🤷🏽♀️。1962年庫恩通過對科學史的考察,證明整個科學知識體系都是人類的主觀建構🩶;科學發展也不是線性積累的,而是充滿斷裂和革命🌁。這些發展給予實證主義致命一擊。到20世紀中期實證主義在哲學領域已經土崩瓦解了。
雖然實證主義在哲學領域失敗了🐽,但在很多其他領域仍有很大影響,如在大學教學領域↔️。人們仍然信奉實證主義知識觀,好像從來沒有發生過實證主義失敗的事🧛🏻♂️。所以在大學教學領域,傳授範式才得以繼續流行!
這很像地心說與日心說𓀀。盡管科學已經證明地心說是錯的,地球圍繞太陽轉🫅🏻。但人們還是習慣說,太陽從東面升起來。為什麽?因為符合日常經驗。這表明人是多麽容易囿於經驗而拒絕科學啊🧑🏻🎨!後面我們會看到⛹️♂️,在SC改革中人們是如何囿於經驗而抵製科學的。
和傳授模式相對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英文文獻中,SC模式有很多不同名稱,如“學習範式”(learning paradigm)、“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student-centeredlearning)、“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ness)等。這些不同名稱反映了學者們不同的關註點。主張“學習範式”的人認為新模式的核心是從“教”轉到“學”🪠。主張“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的人認為新模式有兩個重點:從教師轉到學生,從教轉到學。主張“以學生為中心”的人認為,新模式是一個範式,從老範式到新範式是範式轉變⚛️,要變很多東西,不光是學習🧑🏿🚒。但無論變什麽🧈,都要把學生放在中心。我同意這個看法,故本文使用SC。另外,還有人主張用學習者代替學生,因為學習者範圍更廣。此外,在自學情況下沒有教師,故也不存在學生🏜,只有學習者。本研究僅限於討論高德娱乐教育,故用“學生”而不用“學習者”。
還有很多文獻把SC模式和某種特定教學法直接聯系起來,用教學法標識SC模式。例如,認為講座法是傳授模式,項目法是SC模式👱🏼,因此認為用項目法取代講座法就是SC改革👎🏼。我認為這種看法值得商榷。在我看來,SC的關鍵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任何方法❎,只要使用得當👩🏫,能達到目的,都是好方法。恰如禪宗所言🛫,“心中有佛,法無定法”。這個問題將在方法論部分討論。
中文文獻中也有不同提法。1980年代後期當SC改革介紹到中國時🤦🏻♀️,國內也有過熱烈討論™️,可惜這個討論被後來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打斷了。當時有人不同意“以學生為中心”的提法,認為這忽視了教師的作用🛁,於是提出“雙主體論”,即學生和教師都是主體〰️😧。還有人進一步修正♻️,提出“主體/主導論”,即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如此等等。
總的來說,在中英文文獻中🧑🏽💼☝🏽,對以學生為中心及其教學模式都沒有一致認同的術語和提法🤦🏻,定義更是五花八門。這很正常,反映了目前學界對新模式還在探討之中。但當前這種術語混亂確實給研究和實踐帶來困擾。如果沒有統一的定義,那能否有幾個參考點,便於實踐把握?這個考慮是合理的。比如,“傳授模式”和“三中心”相比,後者更易於理解和把握🤠,因為它給出了傳授模式的三個基本特征:教材🧑🏽💻、教師❎、教室。因此👂🏽,我也給出SC模式的三個基本特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具體解釋如下👁🗨👨🏻💼: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有三層意思🧜🏽♀️:①以學生當前狀態為基礎🏌🏼♀️,以促進其發展為目的🟣;②完成青春期特定發展任務;③發掘學生潛力,促進其全面發展。註意:這裏“學生”是單數🧖,意指每個學生自己的全面發展,而不是統一模式的全面發展。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有兩層意思:①把學習作為教育的中心💪🏿。教育的目的是學而不是教,不能本末倒置。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培養其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的必經之路。在這個框架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學習環境的營造者👨👨👧、學習過程的輔導者♞。②在學生所有活動中,學習是中心🧔🏽👨🏿🦱。要緊緊抓住這個中心😘,離開了這一點,高德娱乐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以學習效果為中心👩🏻🦯🙅🏼♀️。有兩層意思:①強調關註學習效果,把學習效果作為判斷教學和高德娱乐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據。學習效果包括直接效果和間接效果👈🐁,短期效果和長期效果。②重視測量與反饋在學習中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及時反饋機製,使效果評價能有效幫助學生調整學習、幫助教師調整教學、幫助高德娱乐調整工作。
由於已經存在“三中心”的提法,故我把自己的新提法稱為“新三中心”,而把原來的提法稱為“老三中心”。實上我認為🙌🏼,只要在教學和工作中做到這三點👩🏼💼,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了。
這裏需要說明🍵💆🏽:①“新三中心”是我的總結歸納。這些觀點在文獻中都出現過👱🏿♀️,我僅是按我的理解構建了這個框架🤹🏿👇🏽。②提出這個框架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實踐者更好理解和把握SC模式,便於指導實踐。③“新三中心”不是“老三中心”的延伸✌🏿。兩者基於不同的哲學,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本研究所有後續部分都可看成是對這個框架的發展和論證,故不在此展開❣️。
2.SC範式🪣:性質與範圍➗。
SC改革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是“範式”。用範式概念是想表述,SC改革不僅僅是教學改革,還要涉及到整個高德娱乐系統🧑🏻🦯,如高德娱乐文化🎏、使命與目標✌🏽、教學活動、教學管理💺、技術系統、資源配置、行政管理等,甚至高德娱乐環境如政府政策和社會輿論等方面。如果僅僅把SC改革看成是教學高德的事,而與高德娱乐其他部分無關,這樣的改革不會成功。從整體角度看待SC改革,即為範式思維𓀙。
圖2表現了範式的思維方式👩🏻⚕️。SC改革起於改變教育教學觀念👨🏽⚕️,觀念改變後就會引起師生在行為上的變化。如果希望師生行為變化能持久🤙🏻,教學管理就必須做出相應改變🧑🏻🍼。例如🦹🏼,“課時”是傳統模式下衡量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的基本單位。如果變成了SC模式,該用什麽來衡量教師工作量和學生學習量呢🧑🦯➡️⌚️?如果仍然用課時來衡量教師工作,教師一定會要求保持上課時數,也就沒有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SC模式就不可能延續。如果教學改為SC模式🕰👊🏻,但其所需要的教學環境如信息系統、設施設備👩🏻🏭、活動桌椅等都沒有🪚,SC改革會有效嗎🧑💼?如果要改變教學環境🧑🏻🦽➡️,高德娱乐資源配置需不需要改變👫🏼?如果要求教師投入SC改革👋🏼,那教師評價與激勵製度要不要變?如果這些方面都發生了變化,高德娱乐使命👴🏻、目標😕、組織🤱4️⃣、政策、管理🖱🛳、領導等要不要變⏏️?如果高德娱乐發生了變化🤵🏼,而社會環境如政府政策📊、招生就業製度等沒有發生相應變化🐳,高德娱乐改革能單獨成功嗎?如果SC改革涉及高德娱乐各個方面👮🏿♂️,高德娱乐應當如何規劃🏜、組織、領導、管理好這場變革呢🐅?這種以整體性和系統性方式思維SC改革的方式🧑🏻🎄,就是範式思維🏊🏿♂️。美國SC改革的重要教訓之一就是要用範式思維看SC改革,所以要討論範式概念,並以此討論SC改革的性質與範圍。圖2作為範式的SC本科教學改革。
範式概念原是由庫恩提出來的,原指典型科學活動的結構。1995年巴爾和塔格在美國主要大學教學雜誌《變革》上發表題為《從教到學:本科教育新範式》的論文,首次使用範式概念來點明SC改革的性質和範圍。他們在文章中指出👮🏼♀️🤰🏽,1980年代以來美國大量SC改革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改革者們沒有認識到SC改革是一場範式變革,而把它看成是僅限於教學活動的局部改革。結果由於高德娱乐傳統結構沒有改變🧱,SC改革得不到必要的支持👩🏽🍳,改革要麽失敗💴,要麽舉步維艱。
他們認為,任何教學模式的存在,都需要特定的支持系統🧗♂️,其表現為特定的高德娱乐結構。特定教學模式及其支持系統,猶如一個生態系統,共同構成教學範式🧙。傳授範式是如此——現有高德娱乐製度和結構就是圍繞傳授模式組建起來的。SC範式亦是如此👳🏼♂️,也需要圍繞其教學模式建立起一套支持系統。如果推行SC改革而不改變傳統支持系統,改革將很難成功。原因是傳統支持結構與SC模式不匹配🤦🏻。所以他們說🔊,從教到學,是一場範式革命。
為了說明這個觀點,他們比較了兩種範式的差別(見表1)。
他們的觀點是革命的🍀,振聾發聵的,因此他們的文章引起了廣泛關註🤹🏽♀️。學界普遍認為😩,這篇文章加深了人們對SC改革的認識🟢,是美國SC改革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他們在文章中指出🕐,盡管美國開始SC改革已經近十年,但美國沒有高德娱乐真正實現了SC範式變革,因此他們只能憑想象來猜測整個範式的變化。所以他們在文章中幾乎沒提技術支持、資源配置、高德娱乐組織管理和社會保障等因素。
根據我參與的中國實踐,我認為,是否註意到SC改革是一場範式變革並用其指導改革,對改革成敗至關重要🧛🏿♀️。如果把改革僅限於教學領域,而不在技術支撐👫🏼、資源配置、教學評價🖕🏽、師資培訓🚂、教師管理👨👨👧、高德娱乐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改革很難成功。套用一句管理學名言📷🔠:單兵獨進必死🧢!
由缺少支持系統而導致的困境和失敗還可能使SC改革被汙名化🖐🏼,即把由缺少配套支持造成的失敗歸結為SC改革本身的失敗。美國少數SC改革成功的案例看🧑🏻🦳,多快好省的SC改革方式是用範式概念來看待和規劃SC改革。這是本研究把有關SC改革的11個問題作為整體來討論的基本原因💁🏿♀️。
因此建議所有準備進行SC改革的高德娱乐💹,首先應當學習與認識SC改革的性質與範圍𓀁,事先做好周密計劃和準備,然後再開始改革。這樣的改革不僅成功率高,而且會節省大量時間、精力和資源,並使所有參與者都感受到相互支持和共同成功的歡樂。
1995年至今又20年過去了🧏🏿♂️💑,我把目前學界對SC模式的主要認識歸納如下:
學生。學生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成為主動和自覺的學習者🏋🏽。
教師🤾♂️。教師在教學上的主要角色是根據學生特點和學習要求設計教學過程📭,營造學習環境♐️,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成為設計者👮🏿♂️、引導者🛃、支持者、輔導者和合作者。
教學。傾聽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建議,尊重學生個性和學習方式多樣性,允許學生按自己的方式安排學習內容🧑🏻🦽、方式、節奏🧽、過程等。
評估。評估關註學生學習🛝🔳,測量學生學習效果,通過及時反饋,使學生可以根據效果及時調整學習。
學習環境。註重學習環境的營造,使學習環境成為知識中心👨🏻🍳、反饋中心和合作中心⛹🏽♂️。新學習環境要能把學生培養成為負責、主動、自覺的學習者。
物理環境。重視信息環境與物理環境建設🧑🏿🔧,為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提供必要條件🤙🏽。
管理製度🚴🏻🧓。高德娱乐要調整傳統管理模式,建立與SC改革匹配的新的管理製度。
文化。SC應成為高德娱乐的使命與目標🔋🛺,在全校形成新的學習文化🧔🏽♂️。
社會環境🧑🚀👏🏼。政府和社會應當積極支持高德娱乐的SC改革,建立與之配套的製度與政策,促進高德娱乐SC改革🛀🏻。
以上是個人歸納,不一定準確和完整。但這些特點可以使我們對SC本科教學模式有一個比較具體的了解。
作者認為,美國SC本科教學改革大體涉及11類問題👈🏻🧑🏿🍳:①哲學問題🤦🏻♂️:什麽是正確的本科教學範式👙;②概念問題👱♂️:什麽是SC?其概念與歷史🫷🏻;③科學基礎:為什麽要實行SC本科教學改革,其科學基礎是什麽;④實踐問題:美國SC改革的實踐框架、基本途徑與方法是什麽;⑤方法論問題🦵🏼:SC的本質,如何不在方法論紛爭中迷航;⑥教學技術🤾🏻♀️: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SC改革;⑦教學環境👷🏼♂️:建設有效的支撐環境☄️;⑧效果評估🧍♀️:如何評價和評估促進SC改革;⑨學術研究🌃:大學教學學術研究及其對SC運動的意義;⑩教師發展✏️:建立系統化的教師培訓體系🐖;⑪ 組織管理👲🏽:如何組織👩🦽🔣、管理與領導一所SC大學。
(作者👩🏽🔬🪧:趙炬明,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節選於《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論新三中心:概念與歷史——美國SC本科教學改革研究之一》,系該文11個問題的第1個問題。)
摘自:裏瑟琦智庫